公立医院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较重,但是滞后医疗服务、设备设施一直阻碍着医疗行业的发展,将PPP模式引入到医疗行业中来,不仅可以联手社会资本、民营医院通过品牌、管理、技术等要素的输出来扩大影响范围,也可以进一步挖掘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潜力。
医疗行业为什么要引入PPP模式?
新医改启动五年以来,全面触及了医疗卫生体制和国家健康产业的各个领域。传统的医疗资源逐渐被激活和重新塑造。尤其是作为核心要素的医疗人才,自我价值意识的逐渐觉醒正在从内部逐渐瓦解和改造旧有的医疗卫生体制。
医疗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公众对医疗质量、服务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技术的出现为梦想照进实现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更加重要的是,新技术也为医疗资源跨越体制的藩篱创造了新的途径。
多重因素的叠加,正在使传统的医疗卫生体制焕发出新的气息。尤其是国家宏观改革背景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在不断的被重新诠释和构建。2015年以来,PPP模式不断被国家所推广,更进一步为PPP模式进入医疗领域的创新提供了空间。
挑战与机遇同在,PPP道路如何走?
到2015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上医疗机构的制度类型正在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混合所有制、公立医院改制、国有企业医院改制、公私合作机制、特许经营 等新制度探索纷纷出现。尽管公立医院仍然一家独大,但格局已在逐渐变化。这种格局的变化,也是在新医改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和演变而来。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在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当中就已经明确。在此后新医改的推进过程中,社会资本办医始终是改革的方向。但仔细观察,每个阶段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随着医疗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医疗资源的紧缺,国家和地方的政策一直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例如康复、护理、产科、儿科、精神卫生等领域,并出台众多支持和鼓励政策。
但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受到人才和医保两项关键因素的制约,社会资本在举办和运营上述医疗机构的过程中往往并不顺利。而且,这些领域的医疗机构大多规模较小,无法与强大的公立医院展开竞争,更不足以改变医疗服务市场的格局。
另一方面,公立医疗资源丰富,但碍于体制的束缚难以充分发挥出最大效能。而且政府的财政投入在数量庞大的公立医院当中只能维持相当低的比例;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中,大量“断奶”的企业医院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面临着运营发展的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发挥公有与民营各自特长的合作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讨论和实践中,国家政策更是对此给予了及时充分的肯定。
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也开始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准备参与到公有医疗机构的改制当中。中大鼎和达成与北京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合作后,”互联网+PPP”模式作为一个新的探索形势进入医疗领域,让医疗行业投资上了新的台阶。
可以看到,公有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正发展成一种强劲的趋势。
医疗PPP模式如何构建?
典型的PPP运作模式是,政府举办社会公共事业但却面临资金缺口,社会资本以银行贷款、发行债券、信托、贷款、基金等方式介入,成立项目管理公司,以项目管理公司方式投入标的项目之中。政府和项目管理公司发生关系,这个项目管理公司再和标的发生关系。
PPP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四个层面:合同计划层面,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关系;机构组织层面,明确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职责和关系;管理领导层面,通过股权结构,强化、明确管理模式,创新领导职能;考核控制层面,衡量实际绩效,进行绩效对标,及时管理和纠正。
根据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参与程度,从广义的角度将PPP模式分为以下六大类,分别是只将部分业务外包的服务合同;外包服务范围扩大的管理和委托运营;租赁,如租赁-运营-移交(LOT);建设-运营-移交(BOT)类;区域特许权;以及私有化。
在PPP模式当中,社会资本可以取得相对平和稳定的投资回报,但不允许形成超额利润。对于PPP模式在医疗行业当中的应用,“公立医院从投资到回报至少要10年,医疗行业不是一个高回报的行业,所以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能使投资人得到回报。”业内人士称。
中大鼎和董事长周姝妤表示,“在我们公司看来,基本医疗作为关系老百姓民生的大事,重在实用,未来目标是将老百姓的传统医疗习惯和互联网相结合,让智慧医疗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方便,让医疗增信系统为老百姓就医提供切切实实的方便。”